[彩虹鹦07晋级赛]武侯祠里的那株桃树

作者:陈富强

时间:2007-10-22 周一, 下午4:45

武侯祠里的那株桃树

陈富强

成都武侯祠像一份三国历史的拼盘,刘备的惠陵,孔明苑的木牛流马,关羽的大刀、张飞的钢矛。再植一园桃树,一到春天就灼灼显芳华。

中国历史的普及程度,三国为最,这当然有《三国演义》的功劳,但三国时期那些出色的文臣武将,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流芳百世的故事,时隔一千七百多年,依旧熠熠闪光。但凡对三国一知半解者,有谁不知“桃园三结义”、“三顾茅庐”、“煮酒论英雄”、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”。文学创作的“凤头”论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也算体现得淋漓尽致,开篇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道尽人间悲欢离合。

武侯祠地处成都闹市区,喧嚣的市井之声穿过绿树红墙,想必躺在惠陵的刘备也是寝食难安,武乡侯诸葛亮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写毕《出师表》,不然,如此嘈杂声中,想来是很难在竹笺上撰写如此博大的宏文了。到是桃花的叶子依然绿着,虽说已是深秋,叶儿也显深黛,但仍然可见它们在春天的花开季节,满园红艳的样子。

对于三国史,我没有熟读,从文学名著上得来的知识,难免渗入文学的成份,幸好民间的口口相传,与名著的演绎相吻合,于是,我们尽可相信三国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一段历史。而武侯祠,是让我领略三国的一部现实教材。与第一次进武侯祠的匆忙相比,这一次要走得稍许从容一些。我甚至于在桃园的树枝下看见了一条小溪,以及在小溪里游动的那些锦鲤。我还看了三国文化陈列馆,看到了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模型,还见到了汉瓦,也颇有些附庸风雅地脱口而出:“秦砖汉瓦明时月”。

以普通的游程看武侯祠,显然是很难体味其中的厚重的。看武侯祠,不能等同于看一般的景点,需要一些时间。比如进惠陵,沿顺时针方向,绕一圈,又回到原点,不免让人产生一些对于人生的慨叹,人的一生,何尝不似刘备的墓,是一个圆,从起点出发,以为到了终点,其实是又回到了起点。再比如看孔明苑的木牛流马,让我想起在没有动力的三国,木牛流马在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,到了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战场上,依然出现了以木牛流马为原型的独轮车,它们将一个在群山的褶皱里打游击的政党,推进了紫禁城。

而更让我好奇的,是桃园。因为桃园三结义,三国才变得丰满起来。不同类型,性格差异巨大,才能互补的人相聚一起,就有了天下称雄。真可谓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”。后来人再效仿,植再多的桃树,喝最多的美酒,也难取精华,只是自得其乐罢了。

在桃园见三尊雕像,分别是刘备、关羽和张飞。他们生于玉石,头顶桃树,桃花开时,不知可有美酒相伴?但他们总也不分开,无论天有多黑,风有多高,他们在树下一坐,豪杰在此,有谁能挡?

一株桃树已年长,枝杆苍劲而弯曲,枝头却绿叶婆娑。三国桃树已不见,它的年轮,距今不逾百年,但是它的春天,却年年花开。过树下石碑,碑刻“桃园”二字,见一蛾眉凤眼女子,在树下端立,与桃树合影,恍若貂蝉再世。再定晴细看,女子已翩然离去,望其背影隐入惠陵红墙,遥想当年桃园,只有美酒,不见美人,如今有姿态优雅古典,神情略显忧郁的绝色女子游园,历史就生动而稍稍忧伤起来。

怅然之间,立于树下,恍如隔世,桃花未开,心却痴。走近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虽滴酒不沾,却欲邀三人同醉一晚,吟一首古词,聊以自娱:
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: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: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
2007年10月6日

来源:https://www.australianwinner.com/AuWinner/viewtopic.php?t=52006